考研经验交流(考研经验交流会心得体会)

考研经验交流,考研经验交流会心得体会

山东是孔孟之乡,圣贤传道授业解惑之举对后世的影响绵长不绝。6月2日,“寻找未来学校”——区域智慧学校建设与应用经验交流系列活动第四站再次走进山东,一线教育工作者与权威专家线上线下共探智慧教育与未来学校发展的新路径。本次活动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主办,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中小学专业委员会承办,滨州实验学校南校区协办,科大讯飞提供全程技术支持。

出席此次活动的有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中小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孙吉广,科大讯飞山东教育行业总监朱敏,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冯晓英,山东省教科院兼职教研员、滨州市教科院信息技术教研员朱琳,滨州实验学校南校区执行校长赵学军、副校长王荣峥、物理老师王敏、英语老师张远,以及全国各区域智慧学校共同体成员校的领导和老师们。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中小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孙吉广在致辞中表示,“未来学校”一定是智慧化的学校,它融合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理念,能够以过程化数据支撑教学改革,真正以学生为本,为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公平的机会。落实到教学实践中,面向未来的教师更重视数据的价值,创新应用智能化技术引导学生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引导学生从目标的确立到达成目标的方式最终完成学习预期,实现全过程的深度学习。

科大讯飞山东教育行业总监朱敏表示,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发起这一活动非常有意义。近年来,滨州教育信息化致力于建设开放融通的“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引领智慧校园建设,涌现了许许多多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典型示范案例,希望通过此次活动将更多的滨州经验带到全国。

滨州实验学校南校区践行以“学”为中心的全方位信息化支撑,搭建全时空的数字化学习生态系统,通过云学堂、云办公、云家校、云评价四个核心应用场景,助力学校从治理走向智理,从治学走向智学。

学校物理老师王敏基于智慧课堂展示了八年级物理课《动能和势能》。课程伊始,王老师播放了一段台风的视频导入本节课程。授课环节,王老师灵活运用智慧课堂丰富的学科资源辅助重难点讲解,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加深理解。通过智能化教学工具,可以实时同步学生的实验过程在班级大屏上,加以点评讲解;基于智能教学终端,可以实时发布习题,通过收集全班作答数据反馈,实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实现以学定教。

山东省教科院兼职教研员、滨州市教科院信息技术教研员朱琳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过程、学生活动、教学评价、教学效果等多个维度作点评,认为王老师在教学实施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突显了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何应对“双减”背景下育人方式的变革?赵学军校长作《双减背景下基于大数据的五育融合校本实践》主题报告,从学生、教师、学校、家校社四个维度分享了学校的创新实践行动。学生维度,以学生学分制综评改革,促进五育融合优化成长路径;教师维度,以教师信息力提升,推动精准教学减负增效课程实施;学校维度,以学校全方位数据驱动科学决策,提升智理服务效能;家校社维度,以家校社共建温情学习社区靶向未来教育阵地升级,提升“家校社共治效能”。

智慧应用如何支撑课程治理贯穿核心素养的落实、实施和评价的全过程?张远老师以英语学科为例,分享了专题报告《智慧赋能文化研学堂提质增效》。文化“研·学堂”是学校独具特色的开放式、创新性教与学活动系统。在具体实施中,学科教研组设计研学单,通过向学生输送微课、听说训练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通过核心问题导学、实时数据反馈,精准掌握学生知识生成情况;通过过程性数据收集、分析,生成多维评价报告,为教研提供数据支撑,为师生教与学减负提质。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动了传统教与学的变革。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冯晓英教授分享了主题报告《后疫情时代的在线与混合式教学》,她表示,后疫情时代的混合式教学是教学模式的根本变革与再设计,其着力点在于通过有效互动与深度参与、策略与活动设计,促进深度学习与能力建构;通过个性化评价设计,促进集体教学中的因材施教。

截至目前,“‘寻找未来学校’——区域智慧学校建设与应用经验交流”活动已在重庆、山东、湖南等地陆续举办,接下来还将走进浙江、江苏、江西等更多省市,为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长、教师搭建沟通与交流的平台,挖掘更多的智慧教育应用经验与典型案例。

考研经验交流(考研经验交流会心得体会)